第 13 期  2007.11.20

多元所94級博士班 劉宏信

書寫與投稿歷程分享

       Peggy之邀分享我寫這篇文章與投稿的經歷,其實我心理有點惶恐。這篇文章是我將兩門課的期末報告進行彙整所產生的,所用的資料是我個人過去的經驗,而且是回憶,不是一個典型的研究歷程所產生的論文,題目跟內容大家可以點選摘要進去看看,有興趣可進一步從慈濟學刊上閱讀全文。 

      這種情況下出來的論文還能被接受出版,我心裡總覺得有點僥倖。我在博一修課時,就儘量把我關心的議題(中輟生),利用課堂上所吸收到的觀點來進行分析與反思。因此,在不同的課程上就能夠針對同樣的議題不斷地思考與書寫,因此我的期末報告雖然內容不同,但都是針對同樣的議題。

       之後我利用暑假期間把不同階段的書寫整合起來,讓觀點更完整一點。寫出來之後,我先後給了三位校外的老師看,希望知道非本所的老師會怎麼看(那時候我還沒確定指導教授)。根據校外老師們的意見修改後,我投到義守大學主辦的研討會上發表,有一位教授給了一些意見,我再次修改後就投到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該學刊委請兩位審查委員給我很多意見,我做了修改並回應他們的觀點之後,這篇論文才被接受刊登。從進行整合書寫到最後定稿,差不多花了半年的時間。定稿後等著出刊又等了快半年。大致上的歷程是如此。

       其實不同的老師給的意見都很不一樣,我也不可能完全滿足每一個老師的意見,但是我儘量讓自己的觀點完整,而且一直跟老師或審查委員的觀點進行對話,不去逃避他們指出來的缺點與限制。不斷地接受這些刺激與進行修改,我想這是寫這篇文章最大的心得。

摘要

劉宏信(2007)。流浪到校外:由差異政治概念析論教育體系邊緣個體的處境。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六期,頁165-194

    本文一方面指出學校教育如何藉由「中輟生」的定義與相關論述,來維護教育專業地位的差異政治,另一方面以一個進入社會福利機構就讀的國中中輟生為例,分析被歸入「有問題」、「邊緣性」或「適應不良」的中輟生,如何在加入幫派的生活中建構自身的認同。作者挪用「差異政治」這個概念來描述教育專業的自我保護與個體認同的建立,一方面是想指出我們社會製造邊緣性空間的事實,而且這種中心-邊緣的區分也是專業化得以成立的基礎;另一方面,位於邊緣空間的人物也有其認同建構的需要與策略,另外在社會的邊緣環境中尋找自我的位置,使自己與一般社會主流有別。作者嘗試透過這樣的分析,以對於教育、社工等專業分工的現象,進行反省與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