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弱勢學生的大學教育機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彭森明 教授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早安!

首先要感謝許添明所長的邀請。讓我來到一個山明水秀的好地方。你們有機會在此工作和唸書是一種福份,希望你們都能好好珍惜。

許所長剛剛介紹我曾在美國教育部當過高級主管,但我最樂於跟大家分享的是:我當過小學老師、初中老師、高中老師、以及大學老師。我一路走過來都是在教育界,體會到教育的路很廣,處處充滿著潛力。我希望各位能利用在學校寶貴期間,充實自己,同時在充實自己之際,也要增進一些國際觀,把眼光看得遠一點,因為未來的教育工作不需侷限在台灣。各位以後要走出台灣,走向國際,放眼世界。

我三年前回國服務。回國之後,發現國內做決策時,往往欠缺可供參考的資訊。既有的一些資訊也有點凌亂,且散落在四處。因此我就建議要建立一個資訊庫,把關於教育的資訊彙成一個系統,把我們的智慧、經驗傳承下來。約兩年半之前,我向國科會提出了一個計畫,著手建制高等教育資料庫,因為我在美國有很多高等教育資料庫的經驗,希望能運用到國內來。目前美國聯邦教育部的高等教育資料系統,是我在1980年代末期,花五年的時間主導建立起來的。現在很幸運地有機會回國服務,所以我就先建制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後我希望還會往下延伸,從高中職教育、國中、國小一直到幼稚園,往上延伸到成人教育。假如能一一實現,那我們就會有一個很完整的教育資訊系統。我很希望你們以後可以用這些資料做研究。雖然我不敢保證我的資料能讓人百分之百的滿意,但至少是全國性的資料,有代表性,而樣本人數很大,可做各種不同的研究分析。比如目前的92學年度大一資料庫就有三萬多位學生,而大三也是三萬多位。

目前這個高教資料庫我們已經進行二年多了,但是真正的挑戰才要開始,因為我們準備對92學年度大一學生做長期的追蹤。我們預計會隔兩年追蹤一次,一直到大學畢業後三年或五年。如此一來,所得資料就可以做前因後果的分析,因為先前的經驗會影響往後的表現。一般嚴謹的調查研究,都會希望用統計或設計的方式來控制先前的能力、經歷等等問題,而長期追蹤資料庫在這方面是最有用的。現在第二批的資料剛要完成,如果各位對高等教育領域有興趣,當第二波和第一波的資料整合起來時,應該是台灣第一次完成如此大型的資料彙集,歡迎各位來使用。我們收集的資料都是國家的資源,沒有個人智慧財產權的問題。所有的資料都是供給全國所有的教授與學生使用。不過有個條件,就是不能濫用,因此訂定一些規章以保護資料的安全,防止不肖人士的濫用。

現在就讓我們回到今天的弱勢關懷的主題 – 台灣弱勢學生的大學教育機會。我將以幾個核心概念來貫串這個主題:

 

一、為什麼要關懷弱勢學生的教育機會?

我將理由歸納為下列幾點:首先,從人道及社會正義的觀點來看,政府應當正面地、積極地輔助弱勢兒童及青年學子,因為一個人是否能接受正當、優質、良好的教育會影響這個人的未來。教育是開展個人潛力、改變或提升個人社經地位的最佳途徑。弱勢的窮人要如何才能翻身?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也許有人會說做任何事,只要做得很成功,就可以翻身。但問題是,如何做好工作、又如何做到好工作?這跟個人的智慧有相當的關係,機會會伴隨著個人的智慧而來。但好的智慧往往要靠教育來引發,所以我們應該要給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教育機會,去引發他們的智慧。

從社會福利的實務角度來看,假如教育機會不均,就無法達到人盡其才的理想。假如沒有達到人盡其才,許多人的潛能就會被埋沒,也沒有機會對社會提出貢獻。另外假如教育機會不均等,佔優勢的人會一直保持優勢,沒有辦法得到教育的人,就一直在下層,就會產生階級制度,這個社會就會分裂,經濟也很難往上提昇,因為總是由有錢的人控制沒錢的人,優勢的人會欺負劣勢的人,而造成社會動盪不安,所以我們必須重視教育機會均等。

基於上述原因,美國在五O年代就已經重視教育機會均等問題了。美國教育政策一直有兩個主軸。第一個主軸是追尋卓越,就是excellence,有很多補助的經費投注在這個方面。第二個主軸是追求平等。很多教育的立法都涵蓋這個主軸,比如「美國教育法案」的第一章, Title I,其目的就是針對貧困學童與學校提供一些補助。其中 Head Start(提早計劃)方案,目的是讓很多貧窮孩子從小的時候就有一個良好的受教機會,因為這些孩子的父母親比較沒有能力好好培養孩子,所以要靠政府的力量來提供免費資源給幼童。這個方案之設置是基於幼童一直到小學三年級以前是非常關鍵的時期,假如錯過了這個關鍵期以後就很難補救了。這些措施值得我們在制定方案時做參考,以便積極地輔助弱勢兒童及青年學子。

 

二、何謂教育機會均等?

所謂教育機會均等即是每個國民都有平等接受相等品質教育的機會,不會因為出身背景(如父母之社經地位、地區、文化與語言等)和身份(如性別、殘障等)而遭到不同品質教育的待遇,甚或被剝奪其受教權益。因此一切因個人社經、文化背景以及個人特殊條件而受限的教育措施,以及依據本質上就不平等的競爭和標準來決定個人受教機會與品質的教育制度,都是不公平、不平等的。

我舉一個例子來做說明。如果問大學聯考公不公平?大部分的人都說公平,因為有客觀的標準,考試成績高分就分到好學校。不過只要再深度去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其實是不太公平的,因為學生享有的教育資源很不同。舉例來說,台北市的學生很多人都補習,有錢人家的孩子請家教,花蓮比較貧窮地區的父母親,三餐吃飯都有問題,他哪裡還有心、還有錢去給小孩補習、請家教呢?從社會正義的角度來看,整個學習的資源分配是不公平的。資源好的學生得到的機會比資源差的學生多。所以政府以及社會大眾的責任就應該關懷這些弱勢學生的教育機會,深入地檢視造成不均等的原因,嘗試解決真正的問題。

 

三、臺灣有無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問題?

     我們要關懷弱勢學生,也知道什麼是機會均等,現在就來檢視台灣高等教育有無機會均等問題。目前大多數的人仍然覺得大專聯考的考試制度是一種公平競爭,沒有教育機會均等問題。可是實際上台灣高等教育真的沒有問題嗎?大家只要好好檢視一下名校中有多少比例的學生來自農村,有多少比例來自偏遠地區,有多少比例來自年收入比較貧窮的家庭,有多少來自比較弱勢的少數族裔,有多少來自父母親教育程度低的家庭,即可以知道台灣有無高等教育均等問題。

      下面有一些資料,讓我們來看看家庭收入較低的學生,以及父母親教育程度較低的學生,他們進了哪幾類的大專校院。

 

(一)低收入家庭以及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學生所就讀的學校,相較於其他學生的學校,有明顯差異。

 

表一不同背景的學生在各類型校院之百分比

 

 

學校類型

 

 

公立

私立

 

背景

一般

技職

一般

技職

合計

合計

19.7

10.3

30.5

38.9

100

家庭年收入

 

 

 

 

 

50萬(含以下)

14.6

12.6

25.0

47.7

100

50~114萬

20.0

10.8

31.5

37.9

100

115~150萬

23.6

7.7

36.7

32.0

100

151~300萬

29.4

6.2

37.7

26.9

100

301~500萬

25.0

5.2

38.8

30.9

100

501萬(含以上)

17.8

5.9

37.3

39.1

100

父母親最高教育程度

 

 

 

 

 

小學(含以下)

11.0

15.2

21.0

52.9

100

國中

12.5

14.1

22.9

50.5

100

高中職

16.9

10.8

30.4

42.0

100

專科

21.7

8.2

36.8

33.2

100

大學

33.9

5.0

42.1

19.0

100

研究所(含以上)

43.6

4.3

39.1

13.1

100

資料來源:93年度台灣大一學生抽樣調查。國科會補助之研究專案。

 

表一數據說明大一學生家庭背景與就讀校院類別的關係。家庭背景有兩個向度,一個是家庭年收入,另一個是父母親的最高教育程度。學校類別分為公立與私立。在公私立之下又分為一般大學與技職體系。以全體學生的比例來看,讀一般公立大學的人約占20%,讀公立的技職體系的人約占10%,其他將近70%的學生在私立校院(私立大學31%,私立技職體系39%)。再往下看,會發現家庭收入50萬以下的學生,只有15%的學生就讀一般公立大學,而在私立技職體系的學生將近48%。隨著家庭收入的提升,一般大學的學生的比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而技職校院的學生的比例則有逐漸減少的趨勢。

依父母最高教育程度來看,學生就讀不同類別校院的差異更為明顯。父母親教育程度低的學生趨向於就讀技職校院,尤其是私立技職校院,比率從53%逐漸依父母教育程度的升高降至13%。相對地進入公立大學的比率則依次升道44%。

這些資料呈現了一個相當明顯的現象:學生的家庭總體收入和進入什麼樣的大學有很大的關係。從反面的角度來看,有錢人的孩子唸公立的一般大學的比例較高,窮人家的孩子多半唸私立的大學或是技職體系。但若是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有相當多的窮人一樣可以念大學,是相當不錯的一件事。我們若能在普及教育的基石上,再強化教學的素質,讓所有人都有均等的機會,接受好的教育,那我們國家的教育就會更完美。

很多國家都希望有很多人去唸大學,而且也希望那些社經背景貧困,或是家庭父母親教育程度低的孩子都有機會唸大學,期望教育能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在國內我們做到了,這是個好現象。我們需要改善的是為何父母親程度不好的孩子都是受技職學校的教育,而且要繳高額的學費。一般來講,私立技職學校不僅學費要比一般公立高,而且私立學校的教育到目前為止還是比較弱勢的,所以變成家裡環境不好的學生,還要花更多錢去接受較差的教育。對弱勢的學生來說,這是雙重傷害,值得政府和社會大眾共同去關懷與重視。

 

(二)低收入家庭以及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學生就讀一流公立大學的機率較低。

 

表二不同背景的學生在所有大學與一流大學之百分比

 

 

所有大專校院

一流大專校院*

背景

數量

百分比

數量

百分比

合計

174,906

  100.0

8,728

  100.0

家庭年收入

 

 

 

 

50萬(含以下)

  49,628

   28.4

1,423

   16.3

50~114萬

  78,200

   44.8

3,577

   41.0

115~150萬

  29,180

   16.7

1,895

   21.7

151~300萬

  11,844

    6.8

1,356

   15.5

301~500萬

   3,670

    2.1

   313

    3.6

501萬(含以上)

   2,186

    1.2

   159

    1.8

父母親最高教育程度

 

 

 

 

小學(含以下)

  15,239

    8.7

   287

    3.3

國中

  33,955

   19.4

   717

    8.2

高中職

  64,781

   37.0

2,145

   24.6

專科

  24,116

   13.8

2,813

   32.2

大學

  24,116

   13.8

2,813

   32.2

研究所(含以上)

   6,830

    3.9

1,195

   13.7

資料來源:93年度台灣大一學生抽樣調查。國科會補助之研究專案

*一流大學包含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

 

我們進一步看看誰比較有機會上台灣一流公立大學。根據表二資料,背景越差的學生進入一流公立大學的機率越低。比如最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在所有大學校院學生中佔了28%的比率,但在一流大學中卻只有16%的比率。相較之下,家庭收入在115萬元以上的學生,在一流大學中的比率卻顯著地增高。依父母親教育程度來看,這種現象更為明顯。父母教育程度最低的學生在所有大學學生中約佔9%的比率,但在一流大學卻只有3%的比率。相對地,父母教育程度在專科以上的學生,在一流大學的比率卻增加到二至三倍之多,在在顯示弱勢學生較難進入一流公立大學。

 

(三)低收入家庭以及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學生申請助學貸款的比率很高

 

                表三不同背景的學生申請助學貸款之百分比

 

背景

申請助學貸款之百分比

合計

34.2

家庭年收入

 

50萬(含以下)

44.7

50~114萬

34.9

115~150萬

23.6

151~300萬

17.9

301~500萬

17.6

501萬(含以上)

24.3

父母親最高教育程度

 

小學(含以下)

42.0

國中

41.7

高中職

36.9

專科

29.5

大學

22.2

研究所(含以上)

15.2

資料來源:93年度台灣大一學生抽樣調查。國科會補助之研究專案。

 

教育費用負擔也會影響教育機會。目前在台灣尚無資料說明有多少學生因負擔不起學費而放棄上大學,但有資料顯示很大比率的弱勢學生申請助學貸款。從表三可知,家庭收入越低貸款的比率越高。家庭年收入在50萬元以下的學生有45%申請貸款,而收入在301~500萬之間的學生只有18%貸款如果依父母教育程度來看,貸款比率之差異更為明顯。隨著父母教育程度的提高,貸款的比例逐漸下降,從40%一直降到15%。這個現象說明,弱勢學生就讀大學的代價要比其他學生高。原因之一是公立大學招收的學生人數太少,只佔全體學生人數的30%而已,和美國情形相反。美國有70%的學生就讀公立大學,只有30%的學生就讀私立大學。所以大部分的美國學生都是就讀費用比較低的公立大學,而台灣剛好相反,導致補習風氣盛行,以便擠入公立大學,讓弱勢學生更弱勢。這樣的狀況值得我們深思。

 

(四)、低收入家庭以及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學生不準備上研究所的比率較高

 

                表四 不準備上研究所之學生百分比

 

父母親最高教育程度

不準備上研究所之百分比

小學(含以下)

28.1

國中

26.6

高中職

21.9

專科

17.9

大學

13.4

研究所(含以上)

8.6

資料來源: 91年度大學畢業生抽樣調查。國科會補助之研究專案。

 

所謂教育的優勢,除了大學之外,也應考慮往上延伸到研究所,原因是現在台灣讀研究所的風氣已經越來越盛行了。這是個好現象,但是也值得我們好好省思:這樣的社會趨勢是否也會對於弱勢族群造成一種傷害?所以我提出來探討,到底家庭低收入以及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家庭是否會影響學生上研究所的比例?從表四資料可知,父母親教育程度與上不上研究所有顯著的正相關。父母親教育程度越低的學生,越不準備上研究所。父母親教育程度在國小以下(含)的畢業生約有28%不準備上研究所,而父母親有研究所程度的學生只有8%不準備上研究所,相差了20%。因此家庭背景比較差的學生,在研究所教育的升學上也是較弱勢的。

 

(五)、低收入家庭以及父母教育程度低的畢業生所做的工作比較不需大學教育學歷

 

表五勝任目前的工作所需要的教育程度之學生百分比

父母親最高教育程度

高中職以下

專科

大學以上

合計

小學(含以下)

22.3

33.6

44.1

100

國中

19.5

38.2

42.4

100

高中職

20.6

32.5

47.0

100

專科

16.9

30.7

52.4

100

大學

13.2

24.3

62.4

100

研究所(含以上)

9.6

20.8

69.7

100

資料來源:91年度大學畢業生抽樣調查。國科會補助之研究專案。

大學教育機會之品質會影響畢業後就業之機會。我們看看現在畢業生的工作是需要哪一種程度的教育,是需要大學畢業生的程度來做呢?還是不需要?依據91年度畢業生就業者的資料顯示(表五),父母的教育程度越低,畢業生的工作需要大學畢業程度的比例也就越低。父母的教育程度在小學以下(含)的畢業生就業者,只有44%的人說工作需要大學畢業生的程度,相對地,父母的教育程度在大學或研究所的畢業生就業者的百分比卻在60%以上。這表示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學生所找到的工作大部分是比較低階級的,甚至很多人都認為只要二年制的教育就夠了。另外有一份問卷問學生說:「你認為你目前的工作跟你的所學有沒有關係?」希望從這問題探討學校所提供的訓練是否能和社會的需求緊密結合?多數弱勢學生說他目前的工作和他在學校所學的是沒有關係,也就是教育沒有達到學以致用之目的。這些現象顯示弱勢學生所上的學校以及修習的科系較為弱質,以致在就業職場中也較為弱勢,值得大家關心。

 

四、如何縮減教育機會均等差距?

      (一) 從平衡基礎教育資源著手

      以上數據說明台灣弱勢學生在大學教育機會均等上有落差。為什麼有這種落差?為什麼弱勢學生較難透過競爭進入到好的學校或系所呢?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家庭資源的問題。

 

表六不同背景的學生參與補習之百分比

背景

一科

二科

三科

四科

五科以上

家庭年收入

 

 

 

 

 

 

50萬(含以下)

52.7

13.4

9.1

8.8

9.3

6.7

50~114萬

45.4

14.6

11.8

10.3

10.0

7.9

115~150萬

38.6

16.8

13.9

11.6

9.7

9.4

151~300萬

31.7

17.8

17.7

11.1

10.8

10.9

301~500萬

31.7

15.2

16.3

13.8

13.0

10.0

501萬(含以上)

34.1

12.4

13.1

13.4

7.3

19.7

父母親最高教育程度

 

 

 

 

 

 

小學(含以下)

57.9

11.1

7.5

7.9

9.8

5.8

國中

54.8

12.2

8.3

8.8

9.8

6.1

高中職

46.2

14.6

11.2

10.1

10.0

7.9

專科

38.9

16.4

14.3

11.1

10.1

9.2

大學

32.6

18.2

16.8

12.1

9.0

11.3

研究所(含以上)

26.2

20.3

18.8

13.1

10.3

11.3

資料來源:93年度台灣大一學生抽樣調查。國科會補助之研究專案。

 

我們在調查92學年度大一新生的時候,問學生是否曾在高三時參加補習?如果有,參加了幾年的補習?表六資料顯示,家庭經濟背景比較差,或是父母親教育程度比較低的學生,接受補習的程度就比較少。父母親教育程度在國中以下的學生,58%沒有補習。相對地父母親有研究所教育程度的學生,只有26%沒有補習。也許你會說補習不見得會很有用呀?但是,從目前的分數落點來看,差一、二分就有很大的影響。補習對於增加一、二分是有幫助的。我要強調的是,弱勢學生之所以會有弱勢的現象,是因為家庭資源的問題。

補習只是其中一環而已,各地學校之間的資源與教學素質差距,亦是影響弱勢學生學習成長的因素。因此假如你是教育的決策者、政府單位,就應思考如何來彌補教育資源的不足。現在國內有也逐漸從這方面著手,有一個社區適性學習網,希望把各個弱勢地區的高中用補助的方式,提供更多學習的機會。比如說老師的交換、在某個定點提供補助教學、或家長教學等等。用意其實很不錯,希望製造更多的優質學校。假如每個縣市、每個地區都有幾所好學校,那弱勢的學生就比較會有機會上好學校,這是一個值得推展的好方法。

假如你在花蓮教育局擔任要職,應該要儘可能拉平各國中小之間的差距,讓教育機會達到均等。至於要如何幫助弱勢學生的學校呢?可以從網路、電腦等各方面的資源著手,推廣所謂的E-learning,透過網路學習資源讓偏遠地區的學校也可以聽到好老師的講課,也可接觸到好的學習教材,甚至可以製作很多的錄影帶讓學生、讓學校使用,這也是好的辦法。希望照顧弱勢學生的方式慢慢的普及起來。

 

     (二) 慎定招生方式與入學標準以招收有潛力的弱勢學生

我在清華的時候曾經提過一個案子,希望能照顧弱勢學生。這個案子是招生的時候,不一定依照考試的成績來評斷。我們希望讓弱勢地區的高中職學校推薦學生來。但是首先當然要先認同我們的理念,而我們不會單看學生的成績,而是總括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因為學生的好壞很難單靠考試來評定。就像是如果問一位老師,班上哪一位學生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哪一位最有服務的熱忱?哪一位心地很良好?雖然不一定會百分百正確,但是可能性也相當的高。身為老師一定看得出來哪一位學生有潛力。所以我鼓吹由學校推薦最優秀的人才,但不完全只看學生的成績。這個方式會為偏遠地區的孩子增加許多機會,慢慢造成風氣以後,我想就會打破單靠成績來決定入學的這種觀念。

 

     (三)、落實校院評鑑,確保教育品質,讓弱勢學生能得到優質教育

既然我們沒有辦法把每位學生都送進好學校,另一種方法就是把每個學校都變成好學校。提升學校品質的方式有很多種,像提供經費就是一種普遍的方法。但是最簡單有效的是學校評鑑。評鑑跟教師的素質以及學校的辦學績效有相當的關係。目前教育部正在推廣的評鑑制度,就是期望藉由評鑑提昇每個學校的素質。評鑑,不是用來處罰學校或老師、也不是用來批判學院或學校,而是運用評鑑,訂定標準,讓大家有成長與自我檢視的方針與機會,鼓勵改進與成長。就像是對學生的測驗一樣,是要藉由考試找出學生的弱點,再加以補強。評鑑學校的用意也是一樣的,主要是促進學校的改進,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受到相同品質的教育

唯有在各校都具有相等品質的前提下,教育公平化才能真正落實,否則具有優勢者會趨向集中於優質的校院。但如何確保相等高尚的品質呢?除了各校自身的努力之外,也需藉助外力,來催促與維護。因此推展校院及系所之評鑑以及教師評鑑是一項重要工作。目前台灣一般大學及技職校院都在做評鑑,評鑑項目以及評鑑指標都有周詳的規定。

 

五、結語

 

      總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化是一項值得關懷的議題。台灣在提升入學機會所下的努力與獲得的成果,值得肯定,但在確保學生享有相等素質教育方面,卻尚待加強。

      一個富強康樂的社會,政府及教育工作人員,必須堅守教育公平信念與原則。不論在教育立法上、教育制度上,以及實際教學工作上,都應關懷弱勢學童與青年,保障他們的受教權益,享有相等素質教育,開拓他們的潛能,使每個人都能達到「人盡其才」的最高理想。

      我今天提到的觀念和想法,也許有些地方解說的不夠清楚,讓我們就利用剩下的時間請各位把問題提出來討論。

 

、相關資料

 

      有關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資訊請上http://www.cher.ed.ntnu.edu.tw 查閱

 

【問題與討論】

問:剛才您提到許多數字的比例。我的疑慮是說,是否有將人群結構裡面的比例考慮進去。否則這數據可能會誤導人們,認為低收入戶要達到和高收入戶相當的標準才叫公平,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您剛剛提到助學貸款這一個議題。雖然我對於助學貸款的相關規定不太清楚,但是幾年前似乎有一個規定,年收入在一百五十多萬到三百萬以下的家庭才能申請就學貸款。而從您的資料來看,有些家庭年收入高於三佰萬仍有貸款的情形。這是否有使用特權的情形,否則按照規定,他應該是不能申請的?

 

答:第一個問題是目前難以克服的問題。因為我沒有資料來顯示所有年齡層家庭的收入分配。我希望要瞭解18、19歲入大學的孩子的家庭收入是如何分配,但是沒有人有這個資料。內政部或經濟部有全體人民收入的資料,但是沒有針對某幾個年齡層的家庭結構來蒐集資料。

我目前只有已進入大學的學生資料,所得到的數字對貧窮家庭而言是比較保守的。因為一般常識都告訴我們,家庭環境比較不好的,升學的機率比較差。所以實際升學情況會更壞。不過後來參考到底有多少比率的國中生沒有升高中職,然後再看又有多少的高中職生後來沒有再升大學。發現其實大部份的學生都可以從國中升到高中職,再升入大專。尤其近二年來,高中職升大專的比率超過100%。因此,即使有少許的人沒有入學,誤差也是相當的小。

第二個問題是有關於助學貸款,本來有限制。後來有段時間只要家庭願意申請就可以申請,所以有些Smart Parents或學生就申請貸款。這是一個制度上的漏洞。

 

問:彭教授很客氣也很溫厚的說他們是Smart Parents。用Smart表示聰明的作法,然而我們的主題是關懷弱勢,有些Smart的人卻藉由政治議題號稱來關懷弱勢,但不是真正善良的去關懷弱勢,他們運用自己的精明鑽制度上的漏洞,分享屬於弱勢族群的資源,以致於形成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這也是大環境裡頭我們無法扭轉的現象,我們要談公平真的就好像是緣木求魚,因為你把不平等的地方加倍地投資讓它變成公平,反而形成很多矯枉過正的政策,這幾年尤其明顯,會不會把本意是公平、正義的層次,扭曲成了更多的不公平,違反了最初的善意。

 

答:各位的看法如何?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一些精明的人往往會藉由關懷弱勢的口號來圖得利益。但是我們也不能太灰心,畢竟人的社會都是這樣,不管是在台灣還是在任何地方,佔優勢的人都會精打細算,圖取自己的利益。所以制定制度及方案時,必須考慮周詳,以免有漏洞可鑽。

 

問:大學評鑑正在國內如火如荼的進行。您在美國待那麼多年,美國大學評鑑也推展蠻長一段時間。在這種運作制度裡面,我倒是覺得國內目前的運作有點不恰當。因為以目前評鑑的方式進行下去,搞不好會對學校造成傷害,而不是實質為學校帶來好處。您剛提到評鑑是要帶領學校成長,而不是為了將學校依等級分類,甚至做不好就給予處罰。我不曉得以您在美國看待大學評鑑的角度,再反過來檢視目前台灣所進行的評鑑,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

 

答:首先我要說明的是,美國評鑑是認證評鑑。每個學校所設置的一些學程、學系、program等,都必須接受評鑑,看看是否合乎所認定的標準,合乎標準才能授予學位。所以美國評鑑是一種認可制,這和台灣是不同的。

    其次,美國整個評鑑的程序相當的嚴謹。去參與評鑑的相關人員,都是很優秀很有經驗的人才。而且美國還有設置關於評鑑的輔導單位來訓練和要求評鑑人員。這一個部份是台灣要再加強的地方。

    第三是評鑑的時間。美國的評鑑正常是五年一次。經過了五年,相信沒有任何人能再有任何推託的理由。評鑑委員訪探時間較長,而在台灣整個評鑑的時間可能只是一天或是兩天,導致評鑑人員只是走馬看花,也無法和老師們或是學生們有很深度的交談,所以較難得到確切的了解與評鑑。

總而言之,評鑑必須要深入的進行。首先,要確立目標;其次,要對於評鑑人員有專業的訓練;第三,要審慎評估評鑑所需耗費的時間,而非匆匆忙忙的交差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