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美社區大學行政人員集體共識形成之研究

    張恵貞

 

第一章                   序論

創造一個沒有學習限制的空間

耕耘一座沒有學習障礙的園地

                                         ﹙新聞局長林正平[1]20016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進到多元所來讀書對我而言是人生很大的轉折,尤其是我們所閱讀的文本更是打開了我固有的思考世界,讓我興起對社會上不同地區、不同群體有了想了解的好奇心。

    在我導讀多元文化導論的那一週,文本是黃泰山《知識解放的兩條路徑》[2]與黃武雄《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談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3]等文章,文章中提到「社區大學運動的深層意義便是一則是解放知識,另一則便是催生公民社會」﹙黃武雄,2002,頁36﹚。讀完這些文本後,讓我對於社區大學有了一些想了解的念頭。剛巧廉兮老師也跟我們提起在1218.19兩天在高雄美濃有舉辦【2004全國社區大學課程觀摩會】[4]。因為家住高雄便想說可以回家時順便去看一下何謂社區大學。

    兩天的課程觀摩並與社區大學一些人聊了一下,對於社區大學的辦學理念有了粗淺的了解。看著這麼一群有著共同理念的人聚在一起且同時都為社區的成長在付出。我當時真是覺得十分的驚訝與佩服,尤其在美濃社區大學內我見到的是一群與我年紀相近的年輕人,與其中一些人聊天之後才發現他們十分認同社區大學,他們對鄉土社區的服務熱忱與熱愛是令我覺得非常汗顏的。

雖然我的家在高雄但我從來對這塊土地並無任何感受,若提到要為它做些事情也是我從未曾想過的。這群人為何聚在這裡?他們做了些什麼?想做什麼?如何認同社區大學?這些都是我的一些心裡疑惑,於是我更想更進一步了解社區大學。雖然透過優良課程的介紹粗略了解了社區大學但同時我也聽到了社區大學似乎仍有著一些問題是尚待解決的。

    選擇旗美社區大學來當成我的研究題目是其一因為旗美社區大學位於高雄縣,是我生長的所在。透過對旗美社大的了解或許也可以激發我對「高雄」的更進一步的了解與愛。其二,旗美社區大學是台灣成立的第一所的「農村型社區大學」,目前也才成立四年的時間,因此並無可以效法的對象。與其他的設立於都市或半都市地區的社區大學不同之處在於旗美社區大學是建立於農村並秉持著「向農村學習」的理念,因為農村一直就是一個「被放棄」、「被刻意漠視」的社會階層,其所開設的課程更是主張「多元族群、多元學習」[5](張正揚,2003,這些理念與多元文化的內容更是不謀而合,因此便想對旗美社區大學進行研究。

    社區大學的成立雖是在地方政府協助下予以成立的,但是若沒有一群熱情與富理想的人共同努力,社區大學的推廣與深化便較為不可能實現:

這些第一線的行政人員無論在師資延聘、課程規劃和校務經營上,都發揮了高度的智慧,尤其若干財務吃緊的社區大學更表現出堅毅不拔的精神。

(顧忠華,200107[6]

 

同時基於旗美社區大學設立時遭遇到一些困難,目前仍還在學習發展,因此想藉由訪談4-5位的工作人員來了解四年來年旗美社區大學的發展的經過及如何克服其困難,並進一步了解社區大學人員如何與社區農民互動與進入社大自我的內在與外在之成長,對於個人有何的意義。因為目前時間過於匆促還無法進行訪談的部分,因此只能針對組織的一些發展來作一些文獻探討。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旗美社區大學的發展沿革

二、了解旗美社區大學四年之運作情形

三、了解行政人員推廣旗美社區大學組織發展過程與工作情形

四、了解旗美社區大學行政人員的內外在自我成長

 

第三節  名詞釋義

行政人員:

高雄縣社區大學校務行政系統下設提供教務、學務、總務等行政服務,同時設立資訊與活動之行政分組以增強教學機能與行政服務。包括主任、副主任、主任秘書、課務專員、學務專員、總務專員、活動專員、資訊專員、文宣專員(旗美社區大學網站)。本研究針對是旗美社區大學內工作已超過四年之正職行政人員,不包括已經離職的人員。並將其視為社會工作者。

非營利組織:

所謂組織,即一群人在此分工合作,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形成的一種有機結構。(陳奎憙,2001,頁145)非營利組織為具有正式結構的民間組織,其組織目的是為公共利益團體服務,而非為自身的成員服務(江明修,民83;陳金貴,民83Salaman1992Wolf1990,引自李維貞論文)。非營利組織便是不以營利為其目的的組織,例如像似學校、慈濟、社會服務機構等皆是,社區大學因為是屬於公辦民營的社會組織,學費收費低廉又多優惠於特殊身分者(例如:原住民、新住民、弱勢族群等),因此將社區大學視為非營利組織。

學校組織:

從教育社會學的觀點來看,學校是一種正式的組織,包括三條件:1.學校的教育目標2.科層體制3.溝通與調適(陳奎憙,2001147)。社區大學顧名思義是「社區」與「大學」兩個詞的組成。屬於社會上多面向發展的教育機構之一,因此從學校的定義來為其定義。

發展:

本研究將發展界定為旗美社區大學從創校至今四年的時間。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針對上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將文獻分為三部份與以探討之,第一節介紹社區大學源起及相關理論,第二節就旗美社區大學網站網站與手邊所收集到的資料簡述旗美社區大學的背景。第三節則就以現有探討到社區大學行政人員的碩博士論文部份來書寫,這部份我所收集到的資料仍然不夠充足。

 

第一節  台灣社區大學發展之介紹與相關理論

 

壹、社區大學之源起與定義

因為社會變遷,教育失調的情況也隨之出現,因此於1994410日時台大教授黃武雄提出「四一0教改運動」:訂定教育基本法、小班小校、教育現代化和廣設高中大學中便有了社區大學的構想,並要求政府進行教育上的改革。直至1998年初,關心教改人士(包括了黃武雄、顧忠華..)在政治大學舉辦「社區大學未來藍圖研討會」。同年9月在台北文山社區在全台第一所設立社區大學。半年後,新竹設立全台第二所的社區大學-青草湖社區大學。社區大學從此在各縣市紛紛成立。

    「社區大學不是由精英階級再教育民眾的所謂成人教育,而是以重構知識為基礎,從事經驗交流的開放學校」(黃武雄,2002,頁36)林孝信則認為台灣的社區大學因為學員大多是成人,因此是名符其實的成人教育,也是進行學習的場所。張德永(20014)認為社區大學兼具高等教育與成人終身學習的社區行教育機構。研究者則認為除以上三者之結合外,社區大學更是發展社區與社區特色、風俗、情感、個人緊密相連的社區教育與服務組織,而社區大學的工作人員同時也是兼負起社區服務的社會工作者。

 

貳、社區大學相關理論探討

(一)   社區主義

「社區」定義頗多,高強華(民國89)認為大部份學者均同意社區是一個具有地理界線的社會團體,生活於這種地域團體內的人群,彼此具有群屬之感,並享有共同文化﹙陳奎憙引自高強華﹚。「社區大學的社區主義重視地理與社區的在地文化,強調社區意識與社區關愛的發揮」(張德永,200128)。林勝義則認為社區教育是企圖透過教育的過程引發居民對社區事務的關心,並參與社區的知識性活動,例如辦理社區大學及讀書會﹙200386﹚。而社區大學發展於社區,具有社區特色,藉由解決社區問題與社區居民共同探討與分享,成人可由此獲得學習與成長。「近年來各社區陸續成立的社區大學更是台灣高等教育社區化的具體實現」。﹙陳奎憙,2001138

﹙二﹚終身教育

UNESCO曾對終身學習下了一個定義,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與學會發展。張德永認為社區大學扮演了統整學習經驗、引領學習改革與創造學習契機的角色(2001p29)。而目前各縣市社區大學的入學基準則為18歲以上,不限學歷皆可入學也沒有修業年限的限制,並秉持著教育成人學習,使成人對於自己的生活環境有更深的了解並連結教育生活化、終身化的理想。陳奎憙則認為,從教育改革的觀點,台灣社區學校化的意涵應與終身學習的理念息息相關。(陳奎憙,2001p138)。

﹙三﹚知識解放與成人教育

Bacon曾言「知識就是力量」,我國俗語也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聞名天下知」,可見讀書是可以帶給人們向上提升的功能的,然而,現今能受較高教育者大多也需要家庭經濟的協助因此它同時卻也成為維護既有社會體制的媒介(林孝信,200230)。而大學便是扮演了此媒介。知識解放是可透過社區工作者、社會運動家等來提倡。在P.Feire的「提問式教學」便是提倡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並強調「老師學生、學生老師」,不再使用「囤積式教學法」。因為成人的學習更應重視成人本身的經驗知識,而現今的社區大學的理念便是以教導成人為主的解放教育為其追求目標。

 

第二節  旗美社區大學之背景介紹

壹、 旗美社區大學之源起

由高雄縣政府主辦的高雄縣社區大學,在八十九年完成經營機構決標作業,由「鍾理和文教基金會」以「經營一所服務旗美地區農村的社區大學」獲選,並邀請美濃愛鄉協進會工作幹部擔任行動工作。旗美社區大學前身為高雄縣社區大學,並於九十年三月份展開第一學期招生。設立地點在旗山與美濃與旗山交界的旗美高中。其範圍涵蓋旗山鎮、美濃鎮、內門鄉、杉林鄉、六龜鄉、三民鄉、桃源鄉、茂林鄉、甲仙鄉等九個鄉鎮。居民世代都是傳統農夫居多,工商業活動力較為薄落,但卻有著豐富文化與生態景觀。

貳、 旗美社區大學之設立理念

從第一間社區大學文山社大創立以來,全國30幾間社區大學內旗美社大是第一間的「農村型社區大學」。因為並無前例可以效法,因此藉由美濃愛鄉協進會的人員來打造一個「位於農村,服務農村,多元學習,帶出行動,打造快樂生活的社區大學」(旗美社區大學副主任鍾景生)等理念與具有「社會力」的「行動型社區大學」。

農村在歷經都市化與工業化的衝擊後,年輕人也大量往都是移動,剩下的是老一輩的人留在農村裡繼續生活。因此旗美社區大學便是基於欲提升農村的活力與信心的理念而創立,但這卻也並非是一蹴可及的事:

如果人心都已經對農村失望、沒有期待了,那麼哪來的自信,哪裡還願意蹲住田園、繁子衍孫。如果能以社區大學為基地,透過一門又一門的課程,不斷捲入農村社區,並以工作坊式的公共論壇,逐步滴入新思潮。﹙高雄縣社區大學副主任,張正揚﹚

 

 

參、行政組織

校務行政人員與工作分配如下:

主任

主任校務

副主任

協助主任整理校務,負責與各講師聯繫及課程規劃工作

主任秘書

協助主任综理行政系統之事務性工作,並支援教學系統

課務專員

課程安排、教師聯繫、支援教學系統各委員會之進行、執行教學研究會務、協助課程規劃與課程發展之研究案

學務專員

報名作業、學員資料、成績登錄、證書、圖書管理、空間及教學設備管理、學員事務輔導

總務專員

財務、會計、採購、文書、庶務

活動專員

志工經營、活動推展、社團發展、社區經營

資訊專員

社大網頁維護、定期更新網站資訊

文宣專員

建立論述、協助活動發放新聞稿

                                        ﹙引自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網站﹚

不包括志工在內,目前正職的社大行政人員10多位

肆、課程設計

    因為九鄉鎮是傳統農村為主的生活型態,其居民則較為多元,有客家人、閩南人、原住民等,因此在課程設計上也融入地理與族群因素,呈現多元的面貌。將之分為以下四類課程,並將之又分為十六塊:

     族群與文化學程:語言傳承+風俗信仰+藝術文學+智慧歷史

     農村與農業學程:社經歷史+生產行銷+價值生活+探索挑戰

     社區與成長學程:社區營造+精緻生活+教育改革+巧手工藝

     環境與健康學程:自然探索+綠色思潮+科技反省+健康生活

                                           ﹙旗美社區大學網站﹚

2003

「農村、生活、勤讀書」

2003

「向農村學習,讓農村學習」

2004

「學習之地、組織之地、結晶之地」

2004

「農村是文化的森林」

 

 

 

 

 

                                  2003-2004旗美社大課程目標:6[7]

 

第三節  社區大學行政人員相關之研究

    這一部份的研究,因為收集的資料不多,且大多是在社區大學組織探討裡頭見到,因此只能做粗略的討論。

李維貞(90)的碩士論文<我國社區大學經營及發展之研究-以南部為例>探討並比較南部三所社區大學﹙嘉義市公民大學、高雄市新興社區大學、屏東縣社區大學﹚中提到社區大學行政人員大多的人格特性都是吃苦耐勞型、挫折容忍力極高,並大多對自己的認知與要求是多重的角色與身分,平均年齡較為年輕化。施怡如(90)的碩士論文<社大發展脈絡、課程規劃與實施成效研究>以六所創立兩年的社區大學為研究對象中提到行政人員必須認同組織理念、目標才可使組織運作順利。其兩者的探討到組織困境皆是行政人員負擔過重且專業能力不足之問題,此方面的結論可用來提供社區大學人員組織之辦法與尋求改進之道,但大多並未討論到行政人員在此歷程中述說自我成長與改變部份,這部份的經驗對於社區大學人員如何在認同社區大學、如何持續在此工作、遭遇困境的處理與面對、對於自我這一段經驗的看待。也能成為社區大學往後又將如何協助行政人員成長的建議。因此,研究者則認為這一部份的經驗是值得書寫出來的。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民族誌的方式進行之,先從文獻中概略了解社區大學與旗美社大的發展脈絡,再進入現場與旗美社大人員長期相處進行觀察與訪談來書寫更詳細的研究。

民族誌的前提是:人為生活在一張意義網中的動物。(吳天泰,2004,頁179

民族誌是研究者進入一個自然的場域並與研究參與者長期建立關係,並由現場中來了解研究參與者是如何與其他人與環境互動並獲得更進一步的訊息。

 

壹、研究步驟:

﹙一﹚選擇一個研究主題:我欲由社大行政人員回顧組織發展與反思中來了解旗美社區大學的整體脈絡。

﹙二﹚收集相關資料:我先透過所收集到關於旗美社區大學相關資料來進行初步了解旗美社區大學的發展脈絡,包括招生簡章、新聞報導、相關刊物等。

(三)深入實地並找尋研究參與者:與現場之人進行長期互動並建立互信關係。

(四)訪談與觀察:透過多次與社大行政人員的對話與實地的觀察來收集進一步的資料並與相關文獻進行比對。

(五)過程中不斷修正資料內容與先前的錯誤觀念

貳、研究倫理:

(一)真誠的告知:進入現場 時便會告知其欲在此進行研究,並將研究計畫與內容詳細說明並獲取同意。

(二)對研究參與者將採用匿名的方式:將以研究參與者的意願為優先,並採用匿名的方式來書寫。

() 書寫內容會尊重研究參與者的隱私權。

 

第四章 參考文獻

 

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2001)2001台灣社區大學導覽

李維貞(2002。我國社區大學經營及發展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0NSYS5331001

吳天泰(2004)。民族誌。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勝義。﹙2003﹚。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市:五南。

林孝信。(2002)。衝撞集收錄。板橋社區大學的發行刊物。

施怡如。(2002)。社大發展脈絡、課程規劃與實施成效研究。中山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0CCU00142017

高雄縣旗山區社區大學網站。2005129日。取自http://cmcu.tacocity.com.tw/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師大書菀。

黃武雄2002)。學校在窗外。社大文庫。

旗美社區大學。(2004)2004全國社區大學優良課程觀摩會

張正揚。(2003)農村學習,學習農村:旗美社大的農村學習的運動

    2005129日,取自

    http://www.hscu.hc.edu.tw/workshop/session07/ws07-tue.html

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1] 收錄於《2001台灣社區大學導覽》

[2] 收錄於《衝撞集》附錄,廉老師發的文章

[3] 收錄於《衝撞集》附錄,也收錄於黃武雄《校園生活》廉老師課堂發的文章

[4] 第六屆社區大學研討會中,因為兩天時間過於匆促,諸多全國優良課程都無法展現與分享於其它社區大學,因此,全促會為了彌補遺憾在宜蘭社區大學舉辦「人文&社會學術類」而「社區社團&生活藝能類」則由高雄縣旗山區旗美社區大學承辦。

[5] 第七季「公共論壇/公共參與週」系列講座之一,2003/11/18(星期二)舉辦

(http://www.hscu.hc.edu.tw/workshop/session07/ws07-tue.html)

[6]2001台灣社區大學導覽》

[7] 取自2004全國社區大學優良課程觀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