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講座」「多元文化教育學講座」演講系列

講題一: 學校教育的深層意義

演講者:黃武雄教授(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

時間: 3/3 日(五)下午 3 : 00 - 6 : 00

【演講摘要 】 / 何亭嫻

在教改的過程中,教育的目的已逐漸被淡化,要去思考:

一、「 What shell they be ?」他們應該成為什麼?

九年一貫快樂學習的後果,使得孩子缺乏競爭力。而「人的存在」是非常根本且迫切的問題,孩子必須能夠跳出去想這些問題:例如,思考大自然生態的快速消失議題。 Alaxader Grothendieck 認為,人類重視「 credit 」會阻斷其自身的創造力,例如過度強調 idea 的智慧財產權。

二、「 What to be taught ? 」什麼東西應該去教 / 該教什麼?

孩子真的需要學那麼多科嗎?若不去思考該問題,則可能產生知識爆炸的後果,我們必須更深入思考與掌握孩子成長的真相。我們常把孩子當成「他者」,老師們經常討論孩子的家庭背景,品頭論足孩子的同時,我們似乎容易美化自己的過去、認為自己是完美的人,總覺得孩子哪裡有問題,其實我們應該想想自己是否是一個不快樂的人?是否完美?莫把自己當成上帝!建議在高中階段,要給孩子多些空白的時間,讓孩子能夠自由的發揮聯想力。此外,數學科似乎與大自然愈走愈遠 ( 難度更深更抽象 ) ,加諸在台灣孩子的身上,有必要嗎?然而,「抽象」可能是人類文明的最主要特徵,即便是在各領域皆如此。

三、「 How to teach ?」如何教?

《同理解放》書中主要內容係分析兒童心智發展的原始特質─自然能力、整體了解。《學校在窗外》書中談孩童的抽象能力、興趣問題;身為人的三種特質─「維生」、「互動」與「創造」。「維生」─老師常說「我也是為了你好,才打你」,提醒我們再思考人的存在議題,而這也是知識份子經常忽略的,因而掉落在瑣碎技術的叢林之中;「互動」─強調歷史詮釋層面;「創造」強調背後的解放,亦是人類想追求自由的取向。而不快樂的現代生活,將使得民族創造力日趨萎縮。

學校的功能要加以解構,勿把各門知識加諸於孩子身上。學校的功能在於發展孩子的抽象能力,打開孩子們的世界。此抽象能力的培養,是教育成功的關鍵。 知識─是人類活動的經驗累積,與人是平行的,非高高在上,是不同階段的舊、新經驗不斷碰撞、印證與思辯而來。 而學習者的主體經驗常被忽略,忽略新經驗是否能與孩子的舊經驗相碰撞,如數學是階段連續性的,先學會某概念,才能學下個概念,孩子感到排斥、逃避,那是因孩子未發展到該抽象能力,就強加東西在其身上的緣故。 新舊經驗無法連接可能是因為缺乏抽象能力。知識的「絕對性」?抽象能力在於尋找普遍性,一個人聰不聰明看抽象能力。兒童最早接觸抽象的東西即語言。

我們要給孩子一個環境,讓孩子摸索、探索自己的價值觀,好的環境能把人正面的東西牽引出來,而壞的環境則會把人負面的東西牽引出來,環境也會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