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分類多元所 85-90級碩士論文及其相關問題

作者:莊靜宜

日期: 2006/3/23

•  研究動機: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成立於西元 1996年,為國內第一所掛名以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之高等教育機構。分類該所自85級到90級碩士論文或許可窺見多元所之走向變化。另外,在分類完多元所歷年碩士論文後,再進一步分析國內學者對於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論述的討論。整合這兩大部分的討論與研究,反思台灣近10年來對於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論述的累積與侷限。

二、多元所歷屆碩士論文分類圖表如下:

(一)多元所 85-90級碩士論文議題分類圖表:

圖表 1

(二)多元所 85-90級碩士論文各類議題佔72筆論文之比例如下:

議題

篇數

比例%

原住民非教育

6

8.33

原住民教育

19

26.38

性別

16

22.22

客家

3

4.16

階級

4

5.55

多元文化教育

16

22.22

其他

13

18.05

比例表 1

註:因為多元文化教育與原住民教育有 3筆重疊,客家有2筆與性別重疊,此表比例總和超過100。

(三)小節:

由圖表 1和比例表1可知,原住民教育議題是多元所目前數量最多的議題,若加上原住民非教育類議題,則佔了72篇論文中的35%左右。其次,多元文化教育相關議題與性別議題一樣各佔了16篇,各佔72篇中的22%左右。其餘客家、階級、及其他議題篇數不多。由此可歸納出,多元所至創所到90級論文乃聚焦在原住民教育相關議題、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性別議題上。以下分兩個問題討論: 1. 原住民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2. 多元文化教育實際應用

•  原住民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

到底「原住民教育」屬不屬於「多元文化教育」呢?在多元文化教育未引進台灣之前,國內即有對於原住民教育的研究。目前市面上關於多元文化教育的專書,多半將「多元文化教育」與「性別」、「階級」、「原住民教育」以及「鄉土教育」相結合 1 ,到底原住民教育屬不屬於多元文化教育呢?如果以多元所歷屆論文將近 26.38%關於原住民教育關議題的論文數量來看,似乎原住民教育議題是多元所偏重之主題,而這19篇關於原住民教育之論文有可粗略細分為:1.教師部分2.學童部分。

•  教師部分:

•  黃東秋之英介式族語語音教學法之行動研究 -一所高中的社團組織為例

•  林玉鳳之原住民地區教師國語教學建構歷程之行動研究 -以多元智慧出發

•  周聖珍之呼喚祖靈 -原住民青年教師之生命追尋

•  鍾佩娟之 原住民地區教師的教育實踐 :以雲海國小為例

•  李奇憲之提昇國小原住民學業成就之行動研究

•  宋增軒之原住民國小英語教師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之影響研究 --多元智慧觀點

•  學生部分:

•  全中鯤之少數民族兒童學校教育問題探討 -以花蓮縣某泰雅(德魯固)族國小及其社區為例

•  羅健霖之泰雅族男童的世界觀 -兼論其教育意義

•  林明芳之泰雅族學童國語及數學學習式態之探究 -以翡翠國小為例

•  李國明之尋找阿美族學生學習的互動情境與節奏 -一位原住民校長的實踐與省思

•  楊淑玲之破殼而出:十四位日出師院原住民女學生的教育經驗

•  黃冠盈之從文化差異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 -以三位泰雅族學生為例

•  吳景雲之高等教育原住民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

其他關於師生互動、原住民家長教育觀等等數量各只有 1篇。另外李奇憲與宋增軒論文中所採用之「文化回應教學」屬於多元文化教育教學策略,可放在多元文化教育的篇章中討論。關於教師部分,多偏重在教師如何提升學生學習之行動研究;學生部分則多偏重在原住民學生學習問題與學校適應上。

到底原住民教育屬不屬於多元文化教育呢? 或許問題可換為多元文化教育為原住民教育帶來哪些不同的視角呢? 過去政府對於原住民的政策屬於同化政策。民國五十二年至七十六年間,原住民教育主要依據「山地行政改進方案」,學校教育主要任務為建立國家民族意識、推行國語等等(譚光鼎, 2001:140)。孫大川提到同化政策對原住民的影響:

同化政策對原住民最負面的影響,當然還是在其對傳統文化的破壞方面。「國

語推行運動」以及罔顧民族文化差異的教育體制、教材內容,使原住民新生

代無法延續母體文化的生命,形成嚴重的斷層現象。(孫大川,民 86)

爾後,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善原住民教育之政策( 譚光鼎, 2001:140 ),但是譚光鼎認為原住民教育雖經歷政府政策之改革,但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質卻不見,基本上仍然是同化教育的本質,仍沿襲「山地平民化」的心態(譚光鼎, 2001:140-141)。

多元所這 19篇關於原住民教育議題的論文,除了 李奇憲與宋增軒 2篇論文採用「文化回應教學」是屬於多元文化教育教學策略外,其餘的是偏重在教師對於原住民學校學生教學方法的行動研究,以及偏重探討原住民學童的學校適應、學習式態。若要問多元文化教育對原住民教育帶來哪些不同的視角,則應再參閱多元文化教育未引進台灣學界之前與之後論文的比較,才可以更進一步的回答這個問題。但若以多元所此一系列以原住民為主題的論文觀之,似乎對於什麼是「多元文化教育」沒有近一步考察,反而更接近直接套用「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些教學技巧或策略應用於「原住民教育」 2 上,至於譚光鼎所提到的,多元文化教育對於原住民教育實質而言仍是「同化教育」的本質,不見討論。

•  多元文化教育實際應用

多元所 85至90級論文共有16篇是以多元文化教育為主題(包含多元文化之教學策略:文化回應教學及概念構圖教學)。可再細分為:1.教師方面2.課程及教學策略。如下:

•  教師方面

•  黃瑞慧之 教師增能與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

•  楊傳蓮之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素養指標建構初步研究

•  石雅玫之花蓮地區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及多元文化議題調查之研究

•  吳雅惠之 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其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

•  陳伶豔之 花蓮縣國小校長多元文化教育認知與實際辦學情形之研究

•  黃玉茹之 教師專業發展之實踐-多元文化教師成長團體之行動研究

•  課程及教學策略

•  蔡文珮之 批判性思考教學與兒童自我態度關係之研究

•  林君穎之 小學社會科多元文化之族群課程設計研究

•  林子斌之 媒體識讀與多元文化課程 -以日本偶像劇為課程設計素材

•  莊采珂之多元文化課程方案的實施 ─學生經驗課程之研究

•  許立明之 多元文化課程目標之建構 -階層程序分析法之應用

•  林美慧之 建構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 -以一所五年級社會科教室為例

•  李奇憲之提昇國小原住民學業成就之行動研究

•  宋增軒之原住民國小英語教師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之影響研究 --多元智慧觀點

•  朱南平之 國小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

由上一段分類可發現,多元所對於多元文化教育之實際應用,可區分為教師方面的多元文化教育信念或素養;課程方面則為多元文化教育如何應用在課程上或是教學策略上。如果要探討多元文化教育的文化觀,或者是對人的看法,除了直接分析多元文化教育學者對於「多元文化」本質的討論外(張嘉育, 1996 : 8-9 ;陳美如, 2001 ),從其實際操演的應用中,應可看出更多的端倪。

劉美慧提出「多元文化教學策略」有五種: 1. 文化回應教學; 2. 概念構圖教學; 3. 議題中心教學法; 4. 合作學習法; 5. 做決定與社會行動教學(劉美慧, 2001 : 235-257 )以下介紹文化回應教學與概念構圖教學之特色。

•  文化回應教學:

根據劉美慧轉引 Gay 對於文化回應教學的看法, Gay 認為文化回應教學有 5 項特色(劉美慧, 2001 : 237 ):

•  肯定不同族群的文化特質,瞭解文化對學生態度與學習的影響,也知道文化作為課程內容的重要性。

•  搭起母文化與學校文化之間的橋樑,使學校知識與社會文化連結。

•  採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以因應學生不同的學習型態。

•  教導學生認識並欣賞自己及他人的文化。

•  統整多元文化訊息、資源與教材到學校所有的科目中。

文化回應教學除了認為文化對於學習的重要性之外,並且認為在知識的來源上,知識是複雜的、統整的,是由師生共同建構出的。但在此處,這樣的教學策略是建立在文化相對論,因為學生屬於「不同族群的文化特質」,因此要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2. 概念構圖教學:

根據 Gay 的看法,概念學習為多元文化課程的主要目的之一。此模式強調與族群文化相關的概念學習,如認同、文化、種族中心主義、族群 …… 等等。(劉美慧, 2001 : 240 )另外,劉美慧認為:

概念圖是一種視覺組織工具,其目的在透過有組織的建構方式,將概念與事實以視覺與整體的方式呈現出來。概念圖可以幫助學生以具體的方式呈現抽象的概念,釐清概念與事實之間的關係,並且聯結新資訊與先備知識。 (劉美慧, 2001 : 240 )

另外,概念構圖教學的理論基礎來自於認知心裡學。概念圖係將一個人對於某一概念的想法,以圖解的方式呈現出來。概念構圖強調的是概念分類與聯結的能力。(劉美慧, 2001 : 240 )採用概念構圖對於對學生有什麼好處呢?劉美慧提到許多研究顯示概念構圖對於低學習成就的學生而言,比高學習成就的學生更能得到幫助(劉美慧, 2001 : 240 )。而這或許是為什麼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會成為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學策略之一。但是,透過這樣的教學策略,縱使能提高低學習成就學生的學習效果,並看不太出來對於族群文化的慣常假設有何反思?

總結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學策略,以文化回應教學策略和概念構圖教學策略而言,一個是建立在文化相對論的基礎上,一個是站在有利於提高低學習成就學生的學習效果。對於多元文化教育的「文化」是什麼?似乎還是被認為是既定的賦予屬於該族群的學童身上。

三、檢示國內學者對於多元文化之論述

1997 年修憲之後,「多元文化」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並且在政黨政策以及許多常民領域都可 看見人們宣稱或者認為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多元族群的社會。然而,到底何謂「多元文化」?什麼又是「多元文化主義」呢?更重要的是,在什麼樣的歷史、政治、社會及文化脈絡下,多元文化論述在台灣是有其意義上的特殊性與重要性?而這又與台灣主體性的建構有什麼關係呢?最後,人們又是如何看待這多元文化論述背後的「文化」,亦即,人們是透過何種「文化觀」來理解或想像多元文化論述?

在分類完多元所 85-90 級碩士論文後,筆者再檢視國內關於「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主義」及「多元文化教育」的相關文獻後發現,國內學者除了張茂桂試圖在〈 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述在台灣的形成與難題〉 ( 2002 ) 一文當中以論述型構的理論觀點,切入戰後多元文化論在台灣的歷史發展外,其他少部分學者(如莊勝義 , 2005 )既使有意做此方面的嘗試,但也多半流於停留於提出生成的可能性,並未做真正的實際經驗考察。另外,大部分的學者(尤以歸屬於教育學領域之學者)既使解釋了何謂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主義?或者何謂多元文化教育?但是其所沿用的理論與經驗多半是來自於國外,與台灣的實際處境並無直接的連結,因此,閱讀起來總令人覺得帶著西方學術視角,台灣經驗成了印證西方理論的個案。

另外,在多元文化教育方面,雖然國內學者已有許多經驗性的嘗試(多以課程、教學的應用分析為主),然而,這些學者並未對於多元文化的「多元」與「文化」作更多的反思,而傾向將文化視為是既定的物,忽略了文化作為一種人造物的動態歷史過程,有文化相對主義的傾向。值得論述的是,若多元文化作為一種「事實」,這「事實」是如何以及在何種時空架構之下,被人們所建構、理解或詮釋?並且,這樣的「事實」也成為人們依此認知、行動並分類世界的有意義的框構?

S. Hall 區分了多元文化( multi-cultural )和多元文化主義( multiculturalism )的不同 3 ,更重要的是,他認為:「它(多元文化主義)描述了政治策略的多重性,與任何過程的不完整性。因此每個不同的多元文化社會都有不同的多元文化主義。」以 S. Hall 的觀點作為一種啟發來看待台灣經驗,將會拉出多元文化論述在台灣特有的歷史面向。亦即,我們不要先去定義什麼是多元文化主義,而是應該先回到台灣的歷史脈絡裡去,找尋台灣的歷史經驗如何發展出其特殊的多元文化論述?而這個論述本身或許如同 S. Hall 所強調的的,是台灣特有的、多重的與不完整的各種政治策略。

四、總結

回頭檢視多元所宗旨:「本所教育宗旨為以建構本土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為目標,並且致力對既有文化進行解構與重建。」足見多元所當時成立的企圖心,最終目的乃為以建構本土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為目標。然而,從本文第二部分對於多元所 85-90 級碩士論文的分析來看,似乎對於「多元文化教育」的「直接應用」比反思來的多。而本文第三部分對於國內學者關於多元文化論述的研究,只有張茂桂進一步從台灣的社會、歷史脈絡來討論台灣多元文化論述的生成,其他學者似乎仍停留在引進、介紹國外的多元文化教育 / 主義之理論。

清大社會學教授李丁讚曾經為文指出:

我們習慣與西方理論對話,把台灣本土的現象只當成解釋理論的工具,而不構成研究真正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關心的是,研究現象是否與(西方)理論印證,而不是與另一個(本土)研究者的發現是否一致。 (李丁讚, 2005 : 304 )

另外,他也提到:

一個好的研究,一定是資料先行的研究,它一定是一個立基在本土的研究,對各種與資料相關的文獻進行充分討論,也對各種與這個現象相關的前導研究,進行仔細的分析與辨明,這樣,才有可能產生自己的、本土的理論。在這之前,西方的理論最多也只是一個模糊的參考架構,但絕不是對話的對象。真正對話的開始,是在經驗資料經過搓揉、本土理論因而逐漸形成之後,我們開始要去思考台灣經驗的獨特性。這時,我們要將摸索後的本土理論,拿來與西方現有的理論進行細緻的對話,進而對西方的理論作適當的修正或調整 。 (李丁讚, 2005 : 307 )

或許,建構本土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為目標的多元所,應該放更多心思從台灣自身的政治、社會、歷史甚至是文化的脈絡來釐清、辨明屬於台灣特有的「多元文化教育」或「多元文化論述」。


參考書目:

(一)書籍

•  孫大川(民 86 )。泛原住民意識與台灣族群問題的互動。載於「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

•  陳美如( 2001 )。多元文化課程理論探究:知識社會學的省察 再論多元文化學校知識。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九年一貫課程與多元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張茂桂( 2002 )。 多元主義、多元文化政治在台灣的的形成與難題。載於薛天棟主編, 台灣的未來學 。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叢書( 1 ),台北:華泰。

•  張嘉育( 1996)。 多元文化教育的兩難困境 。論文發表於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省教育廳主辦之「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教育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花蓮。

•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 2001 )。 多元文化教育 。台北縣:空大。

(二)期刊

•  李丁讚 (2005) 。學術生產、隱形學群與學術評鑑 ( 頁 301-312) 。載於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台北:台灣 社會研究季刊。

•  張茂桂( 2002 )。台灣是多元文化國家?!。 文化月報,三角公園

•  張茂桂( 2004 )。多元文化論述在台灣。 教育研究月刊, 117 101-106

(三)網路資料

1. 多元所宗旨

http://www.nhlue.edu.tw/~gimewww/institute/introduce/purpose.htm

2. 莊勝義。 多元文化與台灣社會。 2005/06/30 , http://www.wfc.edu.tw/~cge/new_page_73_images/07.doc

1 如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 2001 )。 多元文化教育 。台北縣:空大。

2 此處的「原住民教育」之「原住民」,似乎是以「血統」來定義,「原住民」在此處成了「無庸置疑」的詞。

3 S. Hall 認為「多元文化」是形容詞,用來指認一社會中存在許多不同的文化社群,並且他們企圖建構一個共同的生命而有能保有他們的認同。「多元文化主義」是名詞,指用來治理或處理由多雲文化社會所拋出來的差異問題之策略、政策。見 Un/Settled Multiculturalism 一書 20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