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九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教學計畫表
科目名稱: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法 |
授課教師:劉美慧、王采薇 |
授課班級:多元所一年級 |
研究室:劉402-3;王507-6 |
授課時間:週四08:00~11:00 |
電話(總機轉):劉1823;王1830 |
授課地點:美勞館404室 |
E-mail:劉 lium@sparc2.nhltc.edu.tw; |
一、教學目標
(一)認識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的性質、基本概念、及常用方法、技巧與工具以及研究程序。
(二)了解各種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原理、步驟、特色、適用時機與限制。
(三)熟悉研究計畫與研究報告的撰寫要領與常用論文書寫格式。
(四)訓練研究計畫之草擬與執行、以及分析與評鑑研究報告的能力與技巧。
(五)培養誠實負責的研究態度與學術倫理要求。
二、課程架構
本課程包括基礎篇、方法篇、評析篇、行動篇等四大部分,計約卅二單元,介紹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派典、方法論、研究設計與倫理、以及量化與質性研究取向的常用方法。上學期的實作演練著重在量化研究,下學期以質性研究為主,預期修習者能形塑基礎的研究方法知能與操作技巧,並結合可能涉及的實質議題、理論、以及論文結構等,針對相關領域的研究論文進行評析,再據以發展個別或小組的研究計劃、訓練論文寫作與研討會相關能力與技巧等。
三、教學內容
週次 |
日期 |
主題 |
主要參考資料 |
備註 |
1 |
09/18 |
1.課程介紹 2.說明本課程之目的與本所論文要求,以及本課程的實施方式與要求 |
1. 教學計劃 2. 本所簡介 3. 歷屆碩士論文與研討會論文集 |
引言報告分組/分工 |
2 |
09/25 |
量化與質性研究取向之對照、比較、與結合 |
王佳煌、潘中道(譯)(2000/2002);馬信行(1999);張鈿富(2003);薛承泰(2003);黃鴻文(2003)等 |
繳交1-2頁摘要 |
3 |
10/02 |
教育與社會科學論文研究及寫作基本架構 |
1. 張慶勳(2002);朱浤源(主編)(1999);李志成、凌琪翔(譯)(1999);項靖、陳儒晰、陳玉箴、李美馨(譯)(2000/2002)等 2.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ociation 3. 本所歷屆論文 4. 本所常使用之期刊論文 |
分組論文評析 |
4 |
10/09 |
研究倫理 |
畢恆達(1998);朱元鴻(1997);林天祐(?); 章英華(譯)(1988/1994);徐振邦等譯 (2004);嚴祥鸞(主編)(1998);Burgess, R. G. (Ed.)
(1989;Christians,
C. G. (2000); Simons, H.,
& Usher, R. (Eds.) (2000); |
繳交1-2頁摘要 |
5 |
10/16 |
如何決定研究題目 |
請自行參閱研究法書籍 |
|
6 |
10/23 |
上線檢索(利用圖書館) |
(班代開學時事先協助聯絡事宜,圖書館分機1379章菊芬小姐) |
|
7 |
10/30 |
論文計劃發表會 |
1.論文計畫專輯 2.評論資料 |
|
8 |
11/06 |
文獻探討 |
王文科(2001);朱浤源(主編)(1999);吳明清(1991);高英美(1989/1999);袁方(2002);張慶勳(2002);Cooper, H. (1998);Hart (1998)等 |
|
9 |
11/13 |
研究問題與文獻探討寫作 |
|
每人試擬研究題目,撰寫問題意識,並做10分鐘口頭報告 |
10 |
11/20 |
調查研究法(I) |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3/1999);邱皓政(2000);徐振邦等譯(2004);袁方(2002);Cohen et al (2000)等 |
問卷設計 |
11 |
11/27 |
調查研究法(II) |
請自行參閱研究法書籍 |
各組問卷調查 |
12 |
12/04 |
實驗研究法 |
徐振邦等譯(2004);Cohen et al (2000)等 |
繳交1-2頁摘要 |
13 |
12/11 |
計量資料分析 |
袁方(2002);Cohen et al. (2000)等 |
調查資料分析 |
14 |
12/18 |
觀察 |
徐振邦等譯(2004);袁方(2002);胡幼慧(1996);黃政傑 等(1996);黃瑞琴 (1991);Burgess (1984); Denzin & Lincoln (1998);Ely et al. (1991); Seidman (1998);Strauss (1996)等 |
繳交1-2頁摘要 |
15 |
12/25 |
訪談 |
李奉儒等譯(2001);徐振邦等譯(2004);袁方(2002);陳向明(2002);Fontana & Frey (2000);Seidman (1998)等 |
繳交1-2頁摘要 |
16 |
01/01 |
元旦 |
|
|
17 |
01/08 |
1. 國內外教育與社會科學領域學術研討會 2. APA格式介紹 3. 修課者介紹擬研究主題 |
SSCI、TSSCI名單 APA |
|
18 |
01/15 |
學期報告發表 |
|
|
四、教學方法
本課程授課方式以講授、問答、討論、諮詢回饋、及口頭報告為主。上課與作業要求如下:
1. 各修課者須事前廣泛閱讀有關資料,並提供一至二頁的摘要,參與課堂討論。
2. 小組報告
本學期共有論文介紹與評析、調查法、內容分析法的分組演練,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演練,演練的結果需於課堂上報告,並繳交書面報告。
3. 期末報告(2004.01.22以前繳交)
個人依興趣選擇主題發展一份完整之研究計畫。
五、教學評量
課堂討論與出席 10%
分組報告 20%
摘要
30%
研究問題與文獻報告 40%
六、參考資料
中文部份
丁興祥等(譯)(W. M. Runyan原著 )(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 – 理論與方法的探究。台北:遠流。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1999)。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高雄:麗文。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2000)。質的研究法。高雄:麗文。
中國教育學會(編)(1987)。教育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文崇一(1995)。歷史社會學:從歷史尋找模式。台北:三民。
王文科 (1990) 。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 (1996)(請參考最新版)。 教育研究法 。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宏?(Vangha, S., Schumm, J., & Sinagub )(1999)。焦點團體訪談。台北:五南。
王佳煌、潘中道(譯)(W. Lawrence Neuman 原著)(2000/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
王勇智、鄧明宇(譯)(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著)(1993/2003)。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台北:五南。
王昭正、朱瑞淵(譯)(Floyd J. Fowler, Jr.著)(1993/1999)。調查研究方法(Survey
research method)。台北:弘智文化。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法(頁265-306)。高雄:麗文。
朱元鴻(1997)。背叛/洩密/出賣:論民族誌的冥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6,29-68。
朱柔若(譯)(Thomas Herzog原著)(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台北:揚智。
朱柔若(譯)(W. Lawrence Neuman 原著)(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學富有不同譯本)
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清 (1991)。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芝儀、李奉儒(譯)(M. Q. Patton 原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芝儀、廖梅花(譯)(A. Strauss, J. Corbin 原著)(2001)。質性研究入門 – 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美枝、何禮恩(譯)(Jean McNiff, Pamela Lomax, Jack Whitehead原著)(2001)。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志成、凌琪翔(譯)(Bronwyn T. Williams & Mary
Brydon-Miller 原著)(1999)。社會科學論文寫作指導(Concept
to completion: Writing well in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桂冠。
李奉儒等(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杜素豪、黃俊龍 (譯)(Kazuo Yamaguchi原著)(2001)。事件史分析。台北:弘智。
周文欽(2002)。研究方法 – 實徵性研究取向。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周昌忠 (譯)(P.
Feyeraben原著)(1996)。反對方法 (Against method. London: New Left Books.)。台北:時報文化。
周德禎(2001)。排灣族教育:民族誌之研究。台北:五南。
林天祐(??)。認識研究倫理。網佔:http://www.nioerar.edu.tw/basis3/12/gf15.htm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振春(1988/2002)。。台北:五南。
林瑞榮(1999)。內容分析法。載於,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頁47-55)。高雄:麗文。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夏林清等(譯)(H. Altrichter,P. Posch, & B. Somekn 原著)(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徐宗國(1990)。工作內涵與性別角色:國內大學女教師之工作生活素質研究。台北:啟業。
徐宗國(譯) (A. Strauss & J. Corbin原著)(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徐振邦、粱文蓁、吳曉青、陳儒晰(譯)(L. Cohem, L. Manion, & K. Morrison著)(2000/2004)。教育研究法(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台北:韋伯文化。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馬信行(1999)。教育研究量的取向。載於,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頁27-45)。高雄:麗文。
高美英 (Harris
M. Cooper著)(1989/1999)。研究文獻之回顧與整合(Integrating
research: A guide for literature reviews)。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高敬文 (1988) 。 質的研究派典之理論分析與實際應用。屏東:東益出版社。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高熏芳等(譯)(Joseph A. Maxwell 原著)(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巨青、吳寅華(1994)。邏輯與歷史:現代科學方法論的嬗變。台北:淑馨。
張鈿富(2003)。量化研究在教育上的應用與實例。載於,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 學術研討會 會議手冊(頁37-60)。
張慶勳(2002)。論文寫作手冊。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 學術研討會(2003)。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 – 研究倫理(31-91)。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郭生玉 (1995) 。心理及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璋 (1987) 。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 (1989) 。 教育研究的新取向。台北:五南。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 – 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章英華(譯)(Allen J. Kimmel著)(1988/1994)。應用性社會研究的倫理與價值(The
Ethics and Values in Applied Social Research)。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游美惠(2000)。 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 8,5-42。
游鑑明(2002)。傾聽她們的聲音 – 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運用。台北:左岸。
項靖、陳儒晰、陳玉箴、李美馨(譯)(Lawrence F. Locke, Waneen Wyrick Spirduso,
&Stephen J. Silverman著)(2000/2002)。論文計畫與研究方法(Proposals
that work: A guide for planning dissertations and grant proposals)。台北:韋伯文化。
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光雄、簡茂發(編) (1991) 。 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 等(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純敏(2000)。教育民族誌寫作。教育研究資訊,8 (5),80-92。
黃惠雯、童琬芬、粱文蓁、林兆衛(譯)(Benjamin F. Carbtree & William L.
Miller著)(1999/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韋伯文化。
黃瑞琴 (1991) 。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鴻文(2003)。依樣畫葫蘆 – 對臺灣師範院校量化教育研究的個人觀察。載於,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 學術研討會 會議手冊(頁73-84)。
楊中芳(1996)。如何研究中國人。台北:桂冠。
楊國樞、文崇一、李亦園(編(1986[197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台北:東華。
溫明麗等(譯)(2002)。行動研究教育學。台北:洪葉。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董旭英、黃宜娟(譯)(David W. Steward 原著)(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台北:弘智。
賈士蘅(譯)(Keith Jenkins原著)(1996)。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
賈馥茗、楊深坑(編 )(1988) 。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賈馥茗、楊深坑(編) (1993) 。 教育學研究方法論。台北:五南。
熊同鑫(2001)。窺、潰、饋:我與生命史研究相遇的心靈起伏。應用心理研究,12,107-130。
歐用生 (1989) 。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素如(譯)(David W. Stewart & Prem N. Shamdasani 原著)(1999)。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弘智。
潘明宏(C. Frankfort-Nachmias & D. Nachmias 原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冊)。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潘明宏、陳志瑋(譯)(C. Frankfort-Nachmias & David Nachmias著)(1996/2002)。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韋伯文化。
蔡美華(譯)(2003)(Geoffrey E. Mills著)。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台北:學富。
蔡敏玲 (2002) 。教育質性研究歷程展現 – 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台北:心理。
蔡敏玲(2001)。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233-260。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賴文福(譯)(David M. Fetterman 原著)(2000)。民族誌學。台北:弘智。
應用心理研究,第12期。
薛承泰(2003)。實徵研究的反思 – 以教育文主軸的分析。載於,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 學術研討會 會議手冊(頁61-72)。
簡茂發 (1987) 。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台北:心理。
嚴祥鸞(主編)(1998)。危險與秘密 – 研究倫理。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饒見維(1991)。人文研究派典在教育上的應用。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初等教育學報,1期,(頁碼待查)。
英文部份
Atkinson, P. et al. (Eds.) (2001). Handbook of ethnography. SAGE.
Barbour, R. S.
& Kitzinger, J. (Eds.) (1999). Developing focus group research:
Politics, theory and practice.
Bernard, H. R.
(2000).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Sage.
Bickman, L.
(Eed.) (2000). Research design: Donald Campbell's legacy.
Bryman, A.
(1988).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social
research.
Burgess, R.
(1984). In the field: An introduction to
field research.
Burgess, R.
(Ed.) (1982). Field research: A
sourcebook and field manual.
Burgess, R.
(Ed.) (1985). Field methods in the
studies of education.
Burgess, R. G.
(Ed.) (1989). The ethic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Lewes: Falmer Press.
Burgess, R. G. (Ed.) (1989. The ethic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Lewes: Falmer Press.
Carspecken, P. F.
(1996). Critical ethnography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e.
Christians, C.
G. (2000). Ethics and politic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K. Denzin &
Y. S,
Christians, C. G. (2000). Ethics and politic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K. Denzin & Y. S,
Cohen, L., Manion, L., & Morrison, K. (2000 [1980]).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5th
edition).
Cooper, H.
(1998). Synthesizing research: A guide for literature reviews.(3rd
Ed.)
Creswell, J.
(1998). Qualitative e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Denzin , N. K.
& Lincoln, Y. S. (Eds.) (1998). 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Eds.) (2000).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ition).
Dobbert, M. L.
(1982). Ethnographic research: Theory and
application for modern schools and societies.
Ely, M. with
Anzul, M., Friedman, T., Garner, D., Steinmetz, M. (1991).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Circles within circles.
Fay, B. (1996).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A
multicultural approach.
Finn, C. (1997).
Social reality.
Frankel, J.r.,
& Wallen, N. E. (1993).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2nd ed.).
Gall, M. D.,
Borg, W. R. & Gall, J. P. (1996 [1963]). Educational research (6th ed.).
Hammersley, M.
(1995). The politics of social research.
Hart, C. (1998).
Doing a literature review.
Harvey, L.
(1990). Critical social research.
Laudan, L.
(1996) Beyond positivism and relativism:
Theory, method, and evidence.
LeCompte, M. D.,
Millroy, W. L. & Preissle, J. (eds.) (1992). Th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LeCompte, M.D.
& Preissle, J. (1993).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Marshall, C.
& Rossman, G. B.(1995).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cEwen, N.
(1992). Quality criteria for
maximizing the use of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1 (7): 20-32.
McKenzie,
G., Powell, J. & Usher, R. (Eds.) (1997). Understanding social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methodology and practice.
McMillan, J. H.
& Schumacher, S. (2001). Research in
education (5th edition).New
McNiff, J.
(1988).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Routledge已有新版
Miles, M. B.
& Huberman A. M.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Rorty, R.
(1999). Philosophy and social hope.
Searle, J.
(1995).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
Seidman,
Simons, H., & Usher, R. (Eds.) (2000). Situated
ethic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Simons, H., & Usher, R. (Eds.) (2000). Situated
ethic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Smith, L. T.
(1999). Decolonizing methodologies:
Research and indigenous people.
Spindler, G.
& Spindler, L. (1987). Interpretive
ethnography of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Strauss, A. L.
(1996[1987]).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Tashakkori, A.
& Teddlie, C. (1998). Mixed methodology: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Web, K. (1995). An introduction to problems in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Wolcott, H.
(1975). Criteria for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to research in schools, Human Organization, 34 (2): 111-127.
Yin, R. K.
(1994).有最新版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