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學計劃表(暫訂)

九十三學年度第二學期多元所博、碩士班

科目名稱:詮釋取向研究          授課教師:王應棠

開課系別、班級: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電話:03-82271061825

開課時數:3 (星期三14:10-17:00)       地點:美勞教育館402B

 

課程概要:

        詮釋學取向的研究旨在處理文本或社會現象的意義,強調沒有一個超然於具體處境的立足點,所有研究都必須從研究者身處的社會文化傳統所提供的前見(pre-judice)或先前判斷(pre-judgment)作為出發點,經由部分與整體之間不斷往返的詮釋循環,逐步克服文本或社會現象的陌生性。此一循環過程突破人文社會科學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研究範型,強調理解的發生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間的視域融合。詮釋者在詮釋的循環中還須不斷進行反思,以修正自己的先前判斷,因此對文本或社會現象的理解最終指向自我理解。

課程安排首先從最具體的經驗研究,然後經由不同學科的詮釋學觀點探討,逐步深入哲學理論的層次。課程後半段理論難度較高,每一單元將視學生理解狀況彈性調整。

 

課程主題安排:   

1.      課程介紹

2.      物的詮釋

畢恆達. (1995). 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 詮釋學的觀點. 本土心理學研究(4): 224-259.

3.      地圖的詮釋

Pickles, J. (1992). Texts, hermeneutics and propaganda maps. In T. J. Barnes & J. S. Duncan (Eds.), Writing worlds: Discourse, text and metaphor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landscape (pp. 193-230). New York: Routledge.

4. 詮釋學與人類學:民族誌與理解、語言與方法

Agar, M. H. (1986). Ch. 1-4, Speaking of ethnography. Beverly Hills, CA: Sage.

5. 詮釋學與社會研究

Kockelmans, J. J. (1975). Toward an interpretation or hermeneutic social science. Graduate Faculty Philosophy Journal, 5(1), 73-96.

謝立中 (1998).社會行動的意義: 三種模式的比較. 社會理論學報 1(1): 103-139.

6. 詮釋學與心理學

李維倫. (2004). 以置身所在作為心理學研究的目標現象及其相關之方法論. 應用心理研究(22), 157-200.

7. 詮釋學與教育研究(一):生活體驗的特質

馬克斯·范梅南. (2003). 前言、再版前言、第1-2. 生活體驗研究-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 (宋廣文等, Trans.). 北京市: 教育科學.

8. 詮釋學與教育研究(二):探索生活體驗【交期末報告題目及簡要說明】

馬克斯·范梅南. (2003). 3-4. 生活體驗研究-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 (宋廣文等, Trans.). 北京市: 教育科學.

9. 詮釋學與教育研究(三):對話與寫作

馬克斯·范梅南. (2003). 5-7. 生活體驗研究-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 (宋廣文等, Trans.). 北京市: 教育科學.

10. 哲學詮釋學(一):詮釋循環與前見

Gadamer, H. (1989). Truth and method (2nd ed.) (pp. 265-277). New York: Crossroad.

11. 哲學詮釋學(二):理解的歷史性

Gadamer, H. (1989). Truth and method (2nd ed.) (pp. 277-290). New York: Crossroad.

12. 哲學詮釋學(三):時間距離(Temporal distance)與效應歷史(History of effect)

Gadamer, H. (1989). Truth and method (2nd ed.) (pp. 291-307). New York: Crossroad.

13. 哲學詮釋學(四):歷史效應意識中的經驗概念與詮釋學經驗的特質

Gadamer, H. (1989). Truth and method (2nd ed.) (pp. 346-362). New York: Crossroad.

哲學詮釋學(五):語言作為詮釋學經驗的媒介

Gadamer, H. (1989). Truth and method (2nd ed.) (pp. 383-405). New York:

14. 詮釋的衝突

Ricoeur, P. (1974). Existence and Hermeneutics (K. McLaughlin, Trans.). In D. Ihde (Ed.), The conflict of interpretations (pp. 3-24).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5. 文本的模式

Ricoeur, P. (1991). The model of the text: Meaningful action considered as a text. From text to action: Essays in hermeneutics II (pp. 144-167).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6. 詮釋學與意識形態批判

Ricoeur, P. (1991). Hermeneutics and the critique of ideology. From text to action: Essays in hermeneutics II (pp. 270-307).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修課要求

修課同學每個星期都要閱讀指定文獻,於上課前一天中午前繳交一頁的讀書心得(可email給我,ytwang@sparc2.nhltc.edu.tw)。每堂課由修課同學輪流負責報告後進行討論,當周課堂文獻報告人須準備中文摘要與問題討論提綱並影印提供討論。期末繳交報告一篇,題目自訂(第八週繳交一至二頁期末報告題目及對題目所涉及的問題脈絡說明),但必須運用課堂討論的詮釋學觀點練習寫作。

 

成績評量

上課參與討論(20%)、課堂文獻心得報告(30%)、期末報告(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