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學計劃表

九十二學年度第二學期多元所碩士班

科目名稱:空間論述與實作          授課教師:王應棠

開課系別、班級: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電話:03-82271061825

開課時數:4 (星期四14:00-18:00)       地點:美勞教育館402教室

 

課程概要:

        本課程首先經由當代各學派空間論述(主要為現象學與政治經濟學取向)與國內外經驗研究案例的閱讀,針對空間體驗的探索、空間意義的變遷、社會價值的轉型、地點認同的浮現等主題,在家屋、校園、社區與都市等不同尺度的空間進行討論,然後選擇花蓮之城鄉空間與在地日常生活文化為田野實作基地,展開空間分析與書寫之實作訓練。

 

課程安排:

導論:空間(space)與地方(place)

閱讀文獻:

段義孚 (1998). 經驗透視中的地方和空間. 1-5章(頁1-61. 台北, 國立編譯館.

段義孚 (1998). 經驗透視中的地方和空間. (頁63-127. 台北, 國立編譯館. 6-9

段義孚 (1998). 經驗透視中的地方和空間. 10-14章(頁129-197. 台北, 國立編譯館.

大衛•哈維 (1993). 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省思.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夏鑄九、王志弘編, 47-79. 台北, 明文.

 

住居空間;家

閱讀文獻:

Heidegger, M. (1971). 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New York, Harper & Row: 145-161.

馬可斯 (Marcus, C. C.) (2000). 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 臺北, 張老師文化.

巴舍拉 (2003). 空間詩學. 台北, 張老師文化.(導論;ch. 1 家屋•從地窖到閣樓•茅屋的意義;ch. 2 家屋和天地)

侯志仁 (1999). 變遷中的族群與變遷中的家園: 達悟的新家. 倫迪•鶴斯特, 張聖琳, 王師 Eds. 生活地景: 閱讀文化地景經驗, 78-99. 台北, 土生金.

實作題目:環境自傳寫作練習

 

校園空間;校園與社區

閱讀文獻:

畢恆達 (2001). 如果學校是兒童樂園? 空間就是權力, 57-76. 台北, 心靈工坊.

畢恆達主持 (1994). 台北縣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整體規劃設計手冊,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實作題目:校園環境觀察分析與診斷練習;學校與社區互動之參與活動設計。

 

社區

閱讀文獻:

陳志梧 (1999). 社區建築的浮現. 倫迪•鶴斯特, 張聖琳, 王師 Eds. 生活地景: 閱讀文化地景經驗, 308-319. 台北, 土生金.

劉可強 (1999). 設計與社區: 專業實踐的社會想像. 倫迪•鶴斯特, 張聖琳, 王師 Eds. 生活地景: 閱讀文化地景經驗, 338-349. 台北, 土生金.

倫迪•鶴斯特 (1999). 社區發展十二步. 倫迪•鶴斯特, 張聖琳, 王師 Eds. 生活地景: 閱讀文化地景經驗, 250-269. 台北, 土生金.

倫迪•鶴斯特、張聖琳 (2000). 造坊有理: 社區設計的夢想與實驗. 台北, 遠流.

尼克•華茲、查里斯•肯尼維堤 (1993). 社區建築: 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 台北, 創興.

實作題目:花蓮市舊鐵道週邊社區調查

 

都市

閱讀文獻:

凱文林奇 (2001). 城市意象. 北京: 華夏出版社.

曼威•柯司特 (1993). 一個跨文化的都市社會變遷理論.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夏鑄九、王志弘編, 223-300. 台北, 明文.

(1994). 再次擄獲街道? 空間社會文化身體與性別翻譯文選, 13-31. 王志弘編譯, 編譯者自印.

曼威•柯司特 (1993). 流動空間中社會意義的重建.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夏鑄九、王志弘編, 367-374. 台北, 明文.

理察•森涅特 (1994). 觀看的城市. 空間社會文化身體與性別翻譯文選, 33-38. 王志弘編譯, 編譯者自印.

詹宏志 (1996). 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 台北, 麥田.

倫迪•鶴斯特 (1999). 開放空間設計: 社會價值議題. 倫迪•鶴斯特, 張聖琳, 王師 Eds. 生活地景: 閱讀文化地景經驗, 44-59. 台北, 土生金.

劉可強 (1999). 重見中心和邊緣: 台北綠手指計畫. 倫迪•鶴斯特, 張聖琳, 王師 Eds. 生活地景: 閱讀文化地景經驗, 230-239. 台北, 土生金.

喻肇青 (1999). 看見真實. 倫迪•鶴斯特, 張聖琳, 王師 Eds. 生活地景: 閱讀文化地景經驗, 320-337. 台北, 土生金.

倫迪•鶴斯特 (1999). 追尋宏觀的地方參與. 倫迪•鶴斯特, 張聖琳, 王師 Eds. 生活地景: 閱讀文化地景經驗, 282-307. 台北, 土生金.

倫迪•鶴斯特 (1999). 過程即風格: 地景建築中的參與和保育. 倫迪•鶴斯特, 張聖琳, 王師 Eds. 生活地景: 閱讀文化地景經驗, 270-281. 台北, 土生金.

倫迪•鶴斯特 (1999). 生活, 自由以及追求永續的快樂. 倫迪•鶴斯特, 張聖琳, 王師 Eds. 生活地景: 閱讀文化地景經驗, 194-213. 台北, 土生金.

de Certeau, M. (1984). Walking in the city.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1-110.

實作題目:花蓮市舊鐵道空間再利用案例

 

修課要求

本課程除定時上課討論外,尚需安排其他時間進行田野工作。修課同學每週必須閱讀指定文獻,每堂課由修課同學輪流報告後進行討論。課堂文獻報告須準備中文書面資料。配合文獻閱讀之實作,除環境自傳由個人練習撰寫外,校園空間、社區與都市尺度之空間觀察分析實作將視修課人數分組操作,並練習合作撰寫實作報告。

成績評量:課堂報告與討論(20%)、四個不同尺度之空間實作報告(各20%,共80%)。